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闽商骄傲 >>闽商骄傲 >> 漳州人曾跻身“世界首富”,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
详细内容

漳州人曾跻身“世界首富”,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

1564203324603652.png

本网提示:

登陆《八闽之子网·www.fjbmzz.com》,阅看更多全世界各行各业杰出福建人的专访和资讯信息。

最霸最牛的福建人都汇聚在这里。

每天更新内容,欢迎浏览.转发.推荐!联系本网请加微信号:bmzzpqj


金牌厨柜广告画面.jpg


image.png


微信图片_20200302213530.jpg


image.png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开始“一口通商”后,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旧外贸制度的重要标志。而根据行商们的经济实力和威望选拔出的“十三行”领袖,称之为“商总”。“商总”对当时的对外贸易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位“商总”叫潘振承。
      由于潘振承诚信经商、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积累了雄厚资本,是清代洋行界第一位具有才力和手腕的领袖人物。他的商业实力在18世纪80年代达到了巅峰,被《法国杂志》评为18世纪“世界首富”。
     而且,纵观史料,真正贯穿清代行商历史的是以潘振承为第一位行商的潘氏家族,是十三行历史上惟一经营长达百年的商家





      从古至今,闽商踏遍了海内外的各个国家,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现在的闽商足迹已经踏遍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人数达1500多万。在福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爱拼才会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首歌正是闽商人创业路上爱拼敢赢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历史的动荡与尘埃中,始终淡定自若地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开创着头顶的一片天,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奋斗篇章!
       福建人在东南亚各国“混”的都不错,有的不仅成为该国的元首,比如菲律宾,很多总统大都是华裔后代。通过《东南亚乱不乱,这四个福建人说了算!》、《东南亚国家遍布福建人,有3人把控东南亚经济,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在菲当总统,占领富豪榜,福建人到底有多“强” 》、《菲律宾富豪榜被福建人占领!最富有的是施家子女》,《印尼的这三家福建人,财富多过本国一亿老百姓》,《了不起的大马“福建人”!改变马来西亚首富一生的不灭心灯》这些文章就可以感受到福建人在东南亚的实力和地位。
      福建人不仅在政界叱咤风云,而且福建人最擅长的是做生意赚钱,也在东南亚发挥的游刃有余,其资产规模在东南亚国家经济中占有决定性作用。



       说起闽籍华人,上世纪响彻东南亚的名字——

       胡子春:马来西亚“锡矿大王”

       黄奕住与黄仲涵:印尼“糖王”

       陈嘉庚:新加坡“橡胶大王”

       胡文虎:缅甸“万金油大王”、“报业大王”

       李光前:新加坡“橡胶大王”、“黄梨大王”、“金融大王”

       李清泉:菲律宾“木材大王”

       林绍良:印尼前首富,“世界第六巨富”

       黄廷方:新加坡前首富,“亚洲建楼大王”

       林文镜:东南亚“面粉大王”、“水泥大王”、“地产大王”

       黄奕聪:“椰干大王”、“食用油大王”、“纸业大王”

       施至成:菲律宾首富、“零售大王”

       李深静:马来西亚“棕油大王”

        ……

        郭鹤年:“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香格里拉之父”

        陈永栽:“银行大王”、“烟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

        林国泰:“世界第三大博彩大王”、“游轮之王”

如今,更多福建籍骄子纵横全球,书写着一章章闽人传奇


image.png


 有学者称,中国贸易真正走向世界,是从广州十三行开始。以潘振承为代表的潘氏家族,在十三行长达百年对外贸易中,成为了商行首领。经过海洋贸易的阅历磨砺,潘氏家族敢为人先,主动吸收外来先进经验和文化,迅速扩大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把国富民强视为己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


image.png


广州十三行商人,是18世纪全球最大、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商帮。在广州十三行“潘、伍、卢、叶”四大家族中,潘振承家族最为显赫。

    潘家商行是广州十三行唯一有百年历史的商行,其商品茶叶在欧洲市场售价偏高,但仍供不应求。一方面,是因为他诚实待商客,茶叶质量上乘。潘振承笃守“诚为先、信为本”“重言诺、重契约”的基本商业理念。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创新,注重品牌的维护。在当年的潘振承看来,品牌就是效益,就是生命力,无论潘振承还是他的事业继承者潘有度、潘正炜的同文行或同孚行都秉承打造名牌,在国际市场公认为最高品质,获得良好的口碑。





微信图片_20200302221344.png


image.png



人物概述

潘振承(1714~l788年,“承”一作成),字逊贤,号文岩,又名启,福建龙溪人(今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潘厝人)外国人因称之为潘启官(闽南语发音:Puankhequa)。潘振承早年家贫,习商贾。青年自闽入粤,从事海外贸易。曾往吕宋三次,贩卖丝茶。后在粤为十三行陈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权。陈姓行商获利归里,潘振承遂开设同文行,承充行商。由于诚信经营、眼界开阔、经营有方、敢为人先,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足可敌国,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潘振承父亲潘乡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潘振承是潘乡五个儿子中的老大。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后,潘振承辍学到海边给人当船工。乾隆三年(1738),潘振承由福建来到广州。先在一位福建籍陈姓的洋行里做管理事务(当年广州洋行十有六七是福建商人,而且当时陈氏在广州洋行势力很大)。由于诚实经营、精明果断,陈姓老板委任他全权经营洋行一切商务,潘振承由此积累了与外国商贸集团打交道的经验。几年后,陈姓老板获利回乡。积攒足够资金的潘振承适时抓住这一机遇,于乾隆七年(1742年)左右向清政府请旨开设同文行(“同文行”有各国语言相同之意),开始独立成为行商老板,把原来陈姓老板的客户吸引过来。

image.png
反映广州十三行的小说《大清商埠》,潘振承是主角

      闽南有句俗语:“行船走马三分命。”潘振承曾冒着风高浪大和被海盗抢劫的危险,三次驾船南下吕宋(菲律宾),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给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国商人,积攒了他人生奋斗历程的第一桶金。
       1753年,潘振承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做成一笔大生意:生丝1192担,价值20.86万两白银,另有丝织品1900匹,南京布1500匹。1757年,清政府关闭闽、浙、沪海关,广州一口通商的地位确立。当年6月,一艘西班牙商船运来20万银元,全部从同文行购买了南京布、丝织品和生丝等。
       1760年,潘振承曾为谋取垄断西洋贸易联合8家行商,向清政府呈请设立公行,这是十三行历史的一大转折。然而,公行后来成为统治者压榨行商的工具。1770年,潘振承交纳10万两银讨好粤海关,使公行制度的暂时搁置。再后来,潘振承又将这笔花费设法让英国东印度公司支付,十三行得以继续垄断清朝海外贸易。
      1768年,英东印度公司向同文行订购生丝2000担,此后,双方每年都有1000~2000担生丝的贸易。1782年,粤海关监督重申生丝出口限令:每艘船最多外运生丝100担。潘振承以4000两白银行贿监督,使他取消生丝贸易限制。次年,又将生丝价格每担提高5两,用以向海关监督送礼,使生丝贸易得以正常进行。



image.png



      当时,潘家几乎垄断了生丝出口,英商要想买到足够的生丝只能找同文行,而潘承振一直坚持现金交易,不许赊欠,这给英商的资金周转造成很大压力。1783,英国东印度公司再次提出赊销一批生丝,潘振承经过考量,答应提供200包以显示诚信与宽容,促成贸易双方长期合作。为此,东印度公司也经常把每个贸易季度完结时用剩的银元留在广州,交给潘家代为保管。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对潘家精明的商业手腕“耿耿于怀”的同时,也不忘称赞潘振承的才干,是“公行的大人物,行商的巨头”。在潘振承的苦心经营下,到十八世纪60年代初,潘家已经是广州洋商首富,被清政府定为十三行的首领。

image.png


据一位当时在华经商的法国商人发回巴黎《法国杂志》的报道:潘家每年消费值3百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炜当家之后,财产总数增至1万万法郎,而其广及华北各地财产尚未计在其中。
      乾隆时期是清代最鼎盛的王朝,以乾隆三十一年为例,国家年财政收入4854万两,年支出3451万两,年余1403万两。乾隆二十五年,潘振承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后来他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潘振承创办的同文行延续四代,后代继承遗产超过2000万元(墨西哥银元,约折1400万两中国白银)。拿十三行总商的财产与清王朝相比,可算得上富可敌国。


image.png

当时的十三行周边聚集了几万家作坊、几十万工人


富裕起来的潘启自始至终遵守清王朝的禁律,拒售鸦片,照章纳税,每年向清政府缴纳5.5万两税银,还经常捐银助军,最多一次捐献了30万两白银充当军饷。在处理商务的同时,潘启也经常捐资助学,鼓励子弟认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次子潘有为就是子弟中最有成就的读书人。潘有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加盐运使司,参与编校《四库全书》,且工书善画、喜诗好藏,是中国近代有名的书画家、诗人、收藏家。自此,潘家官商结合,生意更加兴隆。潘氏后裔也由此人才辈出,其家族有24人被《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入,被史学界誉为广东省自清朝以来最显赫的家族。

      在倡导儒学的同时,潘启也注重培养商业人才。其第四子潘有度就是商业能手。1788年潘启死后,潘有度马上接手同文行的一切商务,后任广州十三行商总10多年。


参考料:

《大商埠》 祝春亭、辛磊著;花城出版社
《广东十三行考》梁嘉彬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image.png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

寄语闽商


 第六届世界闽商大会上,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与会的嘉宾表示诚挚欢迎。他说,在复杂外部环境下,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赢的精神,坚定信心,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在国际竞争和新福建建设的广阔策部署,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希望广大闽商始终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舞台上拼搏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新福建发展新篇章。



       福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参加今年(2019年)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致力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发展环境,致力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致力在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走前头,致力理念新、机制活、人才兴,为闽商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与广大闽商奋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



image.png


闽商,


一个具有全球性的称谓,

一个带着古老东方文明商业文化最初胎记的商帮,

一个从开始就驾福船、走异邦的卓越海洋族群。

在中国有很多具有自身独特经商风格与理念的商帮,

闽商是中国商帮翘楚。


闽商,


崛起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

他们具有共同的思想、语言、行为,

他们以世界为舞台,奉行

“诚信为先、开拓进取,

义利兼得,大爱无疆”的理念,

尽情上演展现其高超商业智慧的传奇,

他们位列中国十大商帮,

被誉为华商第一族。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商,

有商业的地方就有闽商的身影。


追溯闽商的历史,

就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宋元时期,

享誉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由福建商人开创的;

明清之际,

郑和海商集团又建立起纵横东亚、东南亚的海上商业王国。

 

历经千年的演变,

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

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自身发展而向外扩张,

“拼搏、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人他们的血液,

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


改革开放初期,

他们走南闯北,

到处寻觅机会。

哪里有钱赚,哪里就有闽商的影子”,

闽商由此拉开了现代市场经济下拼搏、

创富的恢宏画卷。

他们依托百年难遇的创业机遇,

渐渐成长为驰骋当今国内外市场的“常胜将军”。 

在现今商业全球化和中国建立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他们已再度成为商业舞台上的焦点。

......

Copyright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www.fjbmzz.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9015990号-1   联系电话:18960863378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