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名字:林俊德林俊德,1938年3月13日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因为家贫,读完小学就辍学了。但是,新中国没有放弃他。靠着政府的资助,他完成了中学的学习,并于1955年考入浙江大学。大学五年,林俊德所有费用也都是靠政府的助学金。1960年,从浙大机械系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一个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一生。 鉴于国防科学工作的保密要求,林俊德和千千万万的国防科学工作者一样,别说是在荧屏上享受众星拱月的荣耀,他们的名字甚至不能见诸报端,他们的工作内容甚至不能透露给父母妻儿。他们没有享受过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没有得到过富豪们得到过的追捧。他们一生都在荒漠戈壁中度过,默默无闻。只有在他们去世后,他们的事迹才会被我们这些被他们保护着的人知晓。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和打压之中,成功引爆原子弹。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为了搜寻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蘑菇云尚未散去,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就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在这些人中,就有年仅26岁的林俊德。为了第一时间拿到科研数据,这个年轻人没有畏惧核辐射。西方国家万万想不到的是,在这些获取爆炸数据的设备中,竟有一个设备是林俊德用自行车轮胎和闹钟搞成的。 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第一时间,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激动不已,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报告。周总理欣喜万分,却冷静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成功?”这时,林俊德满身尘土,拿着数据匆匆赶到,张爱萍将军随即向周总理报告:“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这次爆炸是核爆炸。爆炸当量为2万吨。”我国首次核试验的成功,宣告了从废墟中建立起来的年仅15岁的新中国拥有了可与西方抗衡的战略武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口出狂言,要对我们施行“外科手术”。 林俊德长期从事空中爆炸冲击波、地下爆炸岩体应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术、强动载实验设备与实验测量技术等研究工作,他参加了全部核试验,还参加过众多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2001年,林俊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5月下旬,躺在病床上的林老知道他的生命已所剩不多,他所担心的是他的科研资料还没整理,一再要求医生和家属把他的办公桌搬到病房里来,他说:“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但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谁也不敢答应他的要求。 5月30日下午,基地领导前来看望,林老说:“我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不再做治疗了,二是请你说句话,让他们把办公桌搬进来。让我工作,我可能还能多活几天。”基地领导含泪同意了他的请求。5月31日,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林老不断提出要下床工作,但他的身体实在太过虚弱,努力试了8次,都没有成功。第9次,他终于坐了起来。 学生和护士把林老扶到电脑旁坐下。林老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你们不要打扰我,让我专心工作。”此时他的视力已经模糊,几次向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12时30分,林老终于把他的科研资料整理好,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弄完了!”7个小时之后,19时40分,林俊德停止呼吸,经过抢救,又恢复呼吸。20时15分,心电图成直线,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恢复生命体征。 一位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奋斗了52年的科学家,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的科学家平静地离开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林老把重要的科研资料交到了学生手里,并嘱咐他们一定要保密,他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项工作,应该是没有遗憾的,如果有,他的遗憾就是不能再为祖国工作。 对于自己的后事,林老只交待了老伴黄建琴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马兰,就是中国核试验基地。黄建琴握着丈夫慢慢发凉的手说:“老林,你活着的时候,是军队的,是国家的;现在,你终于是我的了!我死后,一起跟你回马兰。” 林俊德生前几十年都居住在部队一所非常简陋的房子中。他没有留下什么财产,只留下了一个为搞科学试验自制的小工具箱,里面装满了他磨制的各种小工具。林老去世后,国家分给黄建琴一套房子,发给10万元慰问金。黄建琴把10万元全部上交,作为林俊德最后的党费。她将老伴的骨灰放在家里一年后才放回马兰,她说这是要让老伴看看这样的好房子,因为老林没住过这样的房子。 林俊德一生隐姓埋名,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留给后辈的只有两句话:“搞科学就是搞创造,就是实事求是讲实效,为国家负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使我们赢得了国家、人民的尊重。” 2018年9月2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成为全军挂像英模。他们的挂像将和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挂在一起。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永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识别二维码,关注八闽之子微信公众号 |